几天前,我在历史文章中提到过秦桧十大门客之一——曹冠的丑陋行为。曹冠原本并没有做什么危害国家的事情,毕竟他并非一开始就涉及权谋阴谋,只是在秦桧门下教授秦桧的孙子,并且曾协助孙子在科举中作弊。然而,随着秦桧去世,曹冠的面目完全展现出来,他不惜对秦桧进行极端的奉承,甚至公开宣称秦桧“道德先天地,勋业冠古今”,并上书朝廷为秦桧立下“忠献”之谥号!这种行为,简直是无耻至极。
实际上,秦桧门下的十大门客各有其恶行,个个都做过不少恶事。比如施全专门为秦桧办一些见不得光的刺杀行动;史叔夜在秦桧的墓前痛哭流涕,恭敬地奉承秦家;还有曹咏,专门出谋划策,帮助秦桧害死忠良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词人,也曾为秦桧写歌功颂德的应制词,这个人就是康与之。 康与之是一位极具争议的词人。早年,他怀抱壮志,极为热血,投身于国家的恢复大计。宋室南渡后,他曾上书朝廷,献上了《中兴十策》,其中包括“迁都关中、天子守国、重用军人、精兵简政、全民皆兵、广开言路”等策略,希望朝廷能够振作,恢复国家的盛景。此举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许多主战派的士人纷纷响应。然而,宋高宗却与主和派过于亲近,主张与敌人求和,不愿采用康与之的方案,最终导致他的策略没有得到采纳。 下面,我们不妨品味一下康与之的一首爱国词——《菩萨蛮令·金陵怀古》。这首词写的是宋室南渡初期,朝廷暂时定都镇江,讨论迁都问题时,许多朝臣建议将都城定在金陵。金陵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横跨长江下游,四通八达,能够包抄中原,是个理想的战略地点。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宋高宗最终放弃了金陵,迁都临安,这让许多爱国士人感到无比愤怒。康与之的这首词便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,通过怀古之情表达自己对朝廷偏安求和、放弃金陵的强烈不满。 在这首词的上阕,康与之首先写出金陵的历史辉煌,赞叹其“龙蟠虎踞”的雄伟之势,六朝帝王都曾选择金陵作为都城。然而词中接下来却转为悲伤,运用李白《金陵凤凰台》的诗句写出了金陵如今的衰败,尤其是“凤去台空江自流”这句,极尽抒发了康与之内心的失望与愤慨。 下阕则转向金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,“下临全楚地,包举中原势”一句直接点出金陵地处东南,控制着长江下游和中原地区的重要战略位置,若定都金陵,必能在军事上占尽先机。然而朝廷却心心念念求和,将都城迁至临安,这种行为在康与之眼中无异于对国家的背叛。 这首词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笔触,抒发了康与之对金陵盛况的怀念,以及对朝廷迁都临安的愤怒与无奈。它既展现了康与之的家国情怀,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朝廷决策的不满,完全是典型的热血青年风范。然而,令人唏嘘的是,康与之后来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。多年后,他因屡次不得重用,为了谋取上位,开始投靠权臣秦桧,最终成为了秦桧的十大门客之一。更可笑的是,康与之不再以笔名挥洒激昂的词句,而是为秦桧和宫廷写歌功颂德的逢迎之词,堕落为权臣的走狗。 比如,他在秦桧寿宴上所作的《喜迁莺》便是一首极尽奉承的作品。词中,他毫不吝惜地夸赞秦桧,称其文章堪比孔孟,功勋不亚于周公。甚至大胆声称秦桧“整顿乾坤”的伟大功业将永载史册!这种拍马屁的行径,简直是无耻至极。曾经的热血青年,如今已经沦为权臣的附庸,令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悲哀与变幻。 康与之的命运变化,正是从一个豪情满怀的爱国词人,沦为一个为了名利而低声下气的门客。这一转变,不仅让人对他的遭遇感到惋惜,也让人深思,世事变迁,多少理想与初心最终被权力和欲望所吞噬。 发布于:天津市厦门股票配资,配资行情网,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